浅析肖邦作品《降E大调夜曲》

时间:2024-01-17 16:22:01 来源:网友投稿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在菲爾德夜曲风格影响下创作的带再现三部曲式作品,本文将以此曲目为例,从肖邦所处时代背景、演奏特点、创作特点等多个维度对其作品在各要素影响下表现出的情感色彩进行分析。

一、肖邦生平简介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并于1818年开始登台演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继莫扎特之后钢琴界又一音乐神童,其在波兰这片热土上开启了音乐的演奏和创作生涯。肖邦音乐创作灵感多来自波兰民间的影响,如热情的歌唱、舞蹈活动以及在感受自然美景时所生发出来的情感。肖邦一生在钢琴创作上留下了丰硕的成果,如摆脱机械练琴的音响效果转向充满旋律性的钢琴练习曲、圆舞曲、充满波兰民族气质的波罗奈兹舞曲、以自由节奏为灵魂的玛祖卡舞曲、充满神秘细腻情感的夜曲以及结构更为复杂的奏鸣曲等。肖邦也是一位将一生都奉献给钢琴创作的伟大音乐家,其创作受浪漫主义时期主流音乐风格和波兰民族音乐风格影响。此外,肖邦作品中还呈现自身独特的忧郁气质,正是这种独特的忧郁风格使得肖邦音乐中的感情更为丰盈饱满,其情感表达方式是同时期其他作曲家所不能比拟的。这种忧郁的情感在肖邦的夜曲作品中得以充分显露。

二、钢琴作品《降E大调夜曲》的创作背景

“19世纪的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①肖邦早期作品在此时期孕育,这段时期也被称作肖邦音乐华沙时期,此时青年的肖邦还未离开祖国波兰,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已崭露头角。肖邦于1831年9月到达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了三首独具阴郁之美的夜曲,其中的第二首OP.9 NO.2《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在到达法国后在沙龙与朋友聚会时最爱弹奏的曲目,在当时流传甚广,也是肖邦所创夜曲中广受当代音乐爱好者喜爱的作品。肖邦的创作被称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初闻其声体会到如娇艳的鲜花般优雅美丽,仔细品味却被充满着波兰民族音乐特色和感召性的力量所感染。

肖邦创作的夜曲同样带给听众无限的遐想,夜曲这种体裁最初是一种具有祈祷性的歌调,后发展为游吟诗人在私人宅邸门前或窗下所唱的夜歌,富有诗意浪漫的感情色彩。此类型的音乐具有歌唱性和充沛的情感表现,在18世纪以后,夜曲在欧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器乐套曲。19世纪在英国作曲家约翰·菲尔德的精心打磨下,形成一种用创作抒发强烈情感的钢琴作品类型,直至波兰的肖邦创作的钢琴夜曲出现,形成一种在前人的影响下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进行融合并吸波兰音乐特色而显现出其独特性的肖邦夜曲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尤为重要的一种钢琴音乐体裁。

肖邦创作了21首夜曲,并将这种类型的乐曲发展到极致,其中就包括早期所创作的OP.9系列三首夜曲作品,每一首都充满了肖邦内心细腻又梦幻的情感。OP.9 NO.1《降b小调夜曲》是自小体弱多病的谱曲者在多愁善感的性格影响下开始的最初创作,以甚缓板、4/6拍、三段体的形式,将优美的旋律将一种如梦如幻的清幽之感表现出来,以致其中增添别样的忧郁之美。其后创作的OP.9 NO.2《降E大调夜曲》以及OP.9 NO.3《B大调夜曲》开始突破菲尔德夜曲模式,凸显出不羁的夜曲风格,就如同幼时酷爱恶作剧和通过钢琴演奏的方式为听众展开故事,肖邦开始打破夜曲创作的一般模式,是其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时期。

三、钢琴作品《降E大调夜曲》曲式分析

OP.9 NO.2的曲式结构为三段式带再现的三部曲式,是对爱尔兰音乐家约翰·菲尔德夜曲“A-B-A”基本结构下的进一步发展。肖邦的夜曲在菲尔德夜曲优雅、婉转、抒情的诗意表达基础上增加了民族音乐的特色,不固守传统,甚至在某些片段加入明朗的旋律,增加了夜曲的朦胧、神秘和戏剧性的情感内涵。本曲的尾声几乎占据了整曲的三分之一,它的旋律由主题分离出来,既是主题旋律的变奏性第二展开部,也起到了总结全曲的作用。在尾声开始的部分,呈示段主题和中段主题结合成了一个新主题,并自由地进行了发展,进而将乐曲推至了最后的情感高潮。最后运用阻碍进行的终止式进行了3个小节的补充终止,属九和弦之上的强力度演奏结束在以和弦分解的形式缓缓展开的两个小节的主和弦之中。

纵观全曲,主部由两个平行的乐句共8小节组成,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主题基础上的丰富,变化多体现在右手弹奏的旋律装饰音上,旋律线未做太多改变,属于带装饰性的变奏。第10小节出现阴郁的离调和弦带给听众独特的听觉体验,音乐进行到第12小节的双音音程是与主题部分形成的对比,紧接着呈示部和展开部旋律发展出一种充满歌唱性和抒情的气质。乐曲的发展部分是对主题乐思的重复,主题乐思以单旋律为主,旋律充满了流动性,以推进的方式慢慢加深音乐的情感,体现音乐的抒情性。在尾声中展示的派生性的旋律,将情感推向高处,如同惊涛骇浪般铺展开来,在情感上的起伏变化中增加了各乐段之间的张力,使乐曲更加饱满。在节奏的使用上则巧妙地运用了三对二基础上所延伸出来的复合节奏,这种交叉的节奏肖邦在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代,体现了肖邦在音乐创作上深厚的经验沉淀。

肖邦此部作品的忧郁气质体现在左手和弦的运用角度,其情感色彩无疑是内敛的。肖邦在第一主题中的和声伴奏中使用了减七和弦这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在甜美的旋律线下潜藏的减七和弦带来低沉阴暗的音响效果,是哀伤情感的浅浅流露,如同为全曲情感色彩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作品右手部分秉持了菲尔德夜曲传统的优雅基调,在旋律线的安排上,肖邦采用延续呈示部旋律的独特技法,使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呼应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在曲式结构上,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再现,是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段框架非常稳定,充满了逻辑性,在夜曲作品创作中肖邦一贯擅长使用重复的旋律在原主题上以重复、派生、对比的方式通过改变音调使旋律富于层次性,进而加深主题,使乐曲主题与主题之间更为联系紧密。

四、技术处理对情感色彩的影响

(一)踏板的使用

由于本曲注重双重情感的表達,高声部较为甜美的旋律音配合低声部的忧郁情感,需要将高声部通过较长的延长音效果使旋律更为清晰,为了避免在弹奏时使和声部与旋律声部混杂,同时也避免出现过于甜美和浪漫的音响效果而忽略底层和声部所要表达的情感,曲目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配合踏板的控制不能过深,某些乐段为保持音乐灵动性也不能过浅,这对弹奏者的踏板控制能力要求极为严格。

(二)装饰音处理

在装饰音的加入处理上,由于曲目有较多的反复,肖邦对乐段反复的设置不是简单重复,每一次反复都通过波音、回旋音、八度叠置音程、颤音等装饰音技巧的改变,使音响效果更为丰富,此类安排是受到当时意大利流行的声乐唱法的影响,在当时意大利歌唱艺术中常常出现一种花腔唱法,为歌唱家提供一个炫技的华彩片段。肖邦从不刻意进行华彩段的安排,装饰音的安排贴合情感的发展,围绕旋律而进行,同时也通过力度变换使情感层层递进,使全曲不落俗套,不显乏味。

(三)节奏特点

音乐的节奏就如同弹奏者和作曲家的情绪具有跌宕起伏的特征,此曲中受浪漫主义时期自由变换节奏的影响下,节奏的运用伴随乐曲的情感变化,它不同于古典主义的庄重严谨,也不像浪漫主义极度夸张的情感表达,肖邦在节奏的把控上自由而又节制,速度上追求一种分寸感,只在16、18、24、29小节出现较为难把握的不规则节奏,谱曲者在这部分细节的处理让其夜曲与菲尔德创作的作品相比更充满趣味性。

(四)触键要求

在钢琴弹奏触键要求上,由于肖邦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且夜曲是诗意的表达,所以在曲目演奏中不允许出现生硬、机械和粗暴的触键方式。肖邦的演奏信条是凭弹奏者对曲目理解的感情弹奏,演奏者在这首夜曲中被要求以丰富的力度变化来展现情感的变换,加入更丰富的肢体结构,声部之间形成强烈的旋律明朗与和声黯淡的对比。右手在高潮部分强调干净和具有颗粒感的处理,琶音部分多用优雅诗意如行云流水般抚摸式的触键表达方式,左手伴奏和声较为轻柔散漫,增加柔美和惆怅的意境。肖邦夜曲作品不强调空洞的炫技,也从来不遵循复调的一般规则,其旋律常常是以带伴奏的形式出现,甚至在乐曲中还具备隐藏的主题旋律,让人感受其作品中的狂热、悲伤与温暖。

五、钢琴作品《降E大调夜曲》忧郁情感的表现

肖邦创作此作品时大约20岁,属于其创作的早期,此时的肖邦感性又孤独,在其音乐中表现出的忧郁通过和声音响的设置带给听众直观感受,从而起到影响听众情绪的效果。了解肖邦作品的忧郁情感一定要根据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遭遇以及情感经历进行理解。如同这首《降E大调夜曲》,结合当时波兰危难之际的背景,肖邦将一腔爱国热血和心中的愤懑投入其中,此曲将丰富的情绪以含蓄的手法向听众娓娓道来。全曲通过其细腻丰满的情感在起始乐段以弱起的方式轻柔舒缓地表达,进入第二乐句时音响更加柔和,像是在众人耳畔絮絮低语,营造出平稳安适的环境如同在和平时期两情相悦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下起舞的画面感,而其中右手旋律部分加入的颤音技巧就如同舞蹈过程中所惊扰到花丛中的蝴蝶翩翩而起所扇动翅膀的声音,营造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美好的自然想象。在乐曲中部12小节和13小节部分使用离调和弦引出的乐句类似巴赫创作中所使用的复调手法的运用,将中声部忧郁的旋律线条深藏其中,让人感受这旋律是来自孤寂深渊处的忧郁和纠结,暗藏着局势的变化,也寄托着含蓄的情感表达。分布全曲三个部分的三组模进,分别为第7小节、15小节、23小节,每一次在模进的发展过程中将热烈的情绪不断推向高潮,如同被战争打破的平静美好的想象,情感的递进以丰富的音响效果加以传递,如同对时局变化的哀叹。这种上行级进和直线下行的旋律在全曲反复出现,展现出肖邦创作时内心的情绪跌宕,听众的注意力被充分调动,跟随着音乐在肖邦所创造出的意境中徜徉。而在对旋律的处理上所带给人时而明朗、时而阴郁、时而充满激情的神秘之感,在新主题与原来主题之间通过紧密的联系将相同的音乐元素不断升华,对右手部分不断进行装饰性的变化,使整个听觉感受从高处慢慢变为舒畅柔和,前后对比更凸显了肖邦不羁性格下的忧郁之感。

在全曲结尾处,节拍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12/8转入8/8拍,在华彩段使用激烈而强有力的八度音程和快速流动的音符以模仿一种当时意大利声乐中流行的花腔女高音演唱方式来表现激动热烈的情绪,最后转回12/8拍以一段舒缓的重复旋律作为尾声,给听众一种在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思考,想要激烈表达在内心的无数次呼喊又在看清现实后强力克制逐渐平息的无奈感受,从结尾处的处理体现出肖邦对各种音乐风格的完美掌控和节制的运用,表现出肖邦非同寻常的创作风格。

六、结语

《降E大调夜曲》这首广为流传的钢琴曲以其充满歌唱性的旋律至今仍然被人们所喜爱,众多钢琴演奏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情感的体悟,其如诗如歌的旋律在演奏者饱含深情的触键下将其忧郁气质充分展现,对其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表达,虽历经百年依旧给人高贵优雅的听觉体验,体现了肖邦夜曲作品的独创性。肖邦善于将所有的日常情感通过乐曲表达,在于润洋的《悲情肖邦》一书中也深刻阐释了肖邦音乐的悲情内涵,讲述了肖邦音乐悲情忧郁的风格产生的诸多因素,要想从曲目中了解肖邦的性格进而理解肖邦音乐的内涵,一定要在其创作的夜曲中能寻找到蛛丝马迹,夜曲充满忧郁情感的旋律始终是肖邦音乐表达的灵魂所在。

注释:

①朱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21页。

参考文献:

[1]多柏慧.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演奏风格与技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

[2]王德义.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创作与演奏探析——以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No.2》为例[J].大观(论坛),2021(10):167-168.

[3]多柏慧.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点[J].北方音乐,2020(14):34-35.

[4]沈莎.肖邦《降E大调夜曲OP.9 NO.2》的演奏分析与艺术特征[J].鸭绿江,2020(21):107-108.

[5]王晶.肖邦的情感世界与其钢琴作品的抒情性探析[D].内蒙古大学,2013.

[6]李思琪.论肖邦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悲剧性色彩的对比[D].西北民族大学,2015.

[7]李松珀.探究肖邦夜曲对菲尔德夜曲的发展与创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唐蜜,女,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艺术管理)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夜曲大调肖邦“钢琴诗人”肖邦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乐府新声(2021年4期)2022-01-15月夜曲摄影与摄像(2020年8期)2020-09-10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歌剧(2020年3期)2020-08-06G大调随想曲ViVi美眉(2020年2期)2020-08-04肖邦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19年2期)2019-06-06快乐新年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7年2期)2017-03-29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快乐新年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期)2016-02-23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大众文艺(2014年10期)2014-04-08

推荐访问:肖邦 大调 浅析